《浅论古今千里马与举荐制度》
浅论古今千里马与举荐制度
喜欢在网络上写作的孩子们可以看一下,虽然吧,没啥教育意义,但是感觉写的挺客观的。
在汉代的时候没有科举制度,出仕为官大多靠的是人脉关系和举荐制度,而别人举荐不举荐你,人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看的则是你的名气,而名气这个东西,说靠谱也不靠谱的,毕竟名气的形成种类繁多方式多样,有名气但不一定就适合被举荐的领域,亦或者虚名过甚、名不符实 .
而现在很多领域都有类似的情况,社会的发展使得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也大大降低各个行业的准入门槛,人脉的垄断优势被很大程度上的削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了更多领域的竞争,竞争过于激烈,很多时候同一个平台往往良莠不齐,大浪淘沙淘出的却不一定是金子,不是所有伯乐都有那个时间和闲情去发掘千里马的,何况大多情况下并不是非千里马不可,八百里也可以将就,使得一个很尴尬的情况出现了,很多人具备成为千里马的潜质,但是往往缺乏最终成长的条件郁郁不得志而被岁月蹉跎成为病马,对于千里马和伯乐而言、举荐制度成为一种很必要的手段.
以网络写手这个行业为例,写出的文字的发表方式大致归为:文学网站、文学论坛、书报刊、个人博客等等,在文学网站、论坛和书报刊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各式各样的编辑,很多时候编辑就起到了伯乐的作用,(他们并不一定就是合格的伯乐,只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情况下发挥着特定的伯乐的作用)想要让你的文章顺利发表和被推荐,第一个要过得就是编辑这一关,大多数编辑都是以自己的主观喜好来处理稿件的,他们的主观喜好就决定着你的命运,同一篇文章给不同的编辑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少数编辑的结论并不能说明你文章的好坏,但实际上你不可能让所有编辑都看完你的每一篇文章 .
有一个很尴尬的现实:很多伯乐还不如千里马,他们成为伯乐靠的并不全是个人实力,其中还有人脉背景等各种因素,他们的个人素质决定了很多千里马的成败,对于写手而言这并不公平,但是事实上有多少事实是真正公平的呢?一个尽职尽守的编辑一天往往要处理很多来稿,这些来稿水平良莠不齐,他必须自己去分辨,决定是否通过和推荐,而他往往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真正费尽心思的去读每一篇文章,品鉴其中的好坏,更何况还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用自己的主观喜好来处理稿件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所有好的文章就符合编辑的胃口,编辑团队的素养本身就不一致,好的文章被误杀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举荐制度就成为一种很必要的手段,名气往往决定着编辑是否通过和推荐你的文章,有些名气的作者在编辑眼里,文章都是好的,这就是以人推文的效应,而在网络上形成自己名气的方式就更加的多种多样了.
人才分类的其中两种:一种知识型人才,一种是实践性人才.而真正的千里马却必须理论与实践相兼备, 知识型人才往往需要通过很多时间去实践才能真正把脑中的知识化为能量(财富)不至于纸上谈兵、空有其表;实践性人才往往也需要通过大量系统的学习去提升自己,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成系统的知识,于人于己都有利.
社会地位、圈子(人脉的垄断优势)限制了草根千里马的提升与发展、以及展现自己的舞台,他们的尴尬在于找不到方向或说出路(门路),缺乏伯乐的发掘和点拨.网络媒体等各种信息交流方式的完善给了草根阶级更多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更多的人成为竞争对手,尴尬的是很多并不合适的人消耗了太多紧要的资源, 往往使得有能力的人(千里马)找不到提升和发挥的位置 ,总会有人霸着茅坑不拉屎.有人为了利益而不让位,别人就无法上位,使得矛盾就越加突出,这也是中国的一种社会现状.有潜质成为千里马的人必须通过学习、提升、完善和包装自己,才能更好的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
基础的夯实、树立自己的风格、证明自己的方式/舞台,缺一不可.但是很多草根并不善于整合各类资源,包装、完善自己的文字创意/作品,同样也缺乏核心思想、缺乏系统的学习、缺乏有目的的学习,需要寻得伯乐指明方向,并帮助提升自己,以及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去展现自己,这是一个由浅入深、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
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是必须的,而对于伯乐而言,千里马也是不可缺少的.举荐制度在千里马和伯乐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而名气是举荐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情况下都要名气,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有名气了大家抢着买,要是没有名气,那就真是狗都不理了.
本文转自读者吧
作者:落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