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若北风吹时你会想起我

南生 回帖奖励 楼主 2014-12-7 02:02  显示全部楼层
1.我也曾把生活抑郁颓废到甘甘自堕,后来因为遇见你而盼望朝气蓬勃。
知道萧红是因为国庆那部《黄金时代》,我想如今大部分人都是无法忍受三个小时的文艺片的。
因此在抱着所有激动的心情准备去电影院的时候它却早早的下映了。
《黄金时代》这部在电影院放映了三天,无人问津的影片就这样草草收场。
我在电脑上足足等了差不多两个月,仍旧为等待它的身影。
而萧红,我从未读过她的任何文章。
由宋佳,黄觉,王仁君主演的电影《萧红》2013年3月8日在内地上映。
这部电影算是萧红自己的回忆录,在临终前卧榻之时和青年作家骆宾基讲起她的往事。
此时的她虽然已经是蜚声文坛,但和往日的她比起来,她失去了激情。
用众多人最爱的矫情话来形容就是,她就像即将枯萎的花朵,失去了水分,就待花落叶凋。
萧红的家乡在那个冰天雪地的黑龙江省呼兰县,她无法忍受家里安排的相亲。
所以选择众叛亲离,离开了家乡去了北平,过上了节衣缩食的日子。
在清冷的屋子里啃着干馍馍,瑟缩着身子读着娜拉。
那个时候对于她而言寒冷刺骨的不仅仅只是呼啸的寒风,刺骨的大雪,还有她的孤独和无助。
汪恩甲的到来,应该是她悲剧人生的开始。
这个害她不得不选择远走他乡的未婚夫让她过上了新鲜的日子。
她不用担心炉子里永远烧不旺的火,不用担心房东旁敲测听的催房租,也不用单薄的衣服抵挡不住寒冬。
当她穿着镌着花红色的旗袍和时髦的风衣,黑色皮鞋走过人群时
她只能黯然的接受那些异样的目光,为了读书,她只能妥协。
一九三一年他们又回到哈尔滨住在旅馆里,当沈阳沦陷,炮火攻向哈尔滨的时候她怀孕了。
而在这个时候汪恩甲以回家取钱的名义离开了,这个时候她又过上了最开始的日子。
清贫,拮据。因为盼不到归来的人,交不上房租,她被老板赶到了阴暗的阁楼。
在那里她在等待失望中等待希望,又在希望中等待名义的意料之外。
我想,萧军就是那个意外。他的出现大概就是阳光,是蜡烛,一下子照亮了她昏暗的生命,从此她的生命里多了一束光。
他擦去她的眼泪:“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过。”
她重新拾起破败的希望,在阁楼里读着书本,等待他的到来。
而他们的爱情也在那个时候燃起了炙热的火焰。
2.你提着灯笼照亮了千条路,我选了一条就跟你走得义无反顾。
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有那么一束光。
徐志摩的光是林徽因,沈从文的光是张兆和,而萧红的光就是萧军。
渴望爱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即便他被爱情伤得千疮百孔,却仍旧还是选择相信。
何况对于萧红而言,汪恩甲不过是他的一张饭票,为她提供吃穿住行,满足她继续学习的工具而已。
所以,当萧红遇到萧军的时候她像所有等待的女人一样,变得温婉起来。
她在阁楼里托着腮帮子幻想着这段曼妙的爱情会变成她生命里的光。
虽然萧军一贫如洗,如果不是那场意外的洪灾他大概无法筹到为她赎身了六百块。
对于她而言,他就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四周无边的黑暗。
所以,她才会对骆宾基说:“我生命里的全部内容就是见到他和等待见到他。”
爱情就像平静的湖面,当你陷入其中的时候你见到的永远都是它平静时候的祥和。
我想对于萧军而已,萧红的美丽不仅仅只是她的文艺气息。
而是那些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那样:“她的身上有一种气息,文艺的,倔强的,寂寞的,和那几乎疯狂的神态。”
大概很多男人都喜欢这样的女人,她美丽,充满智慧,有着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特征。
追求自由,追求独立,追求自己所谓的理想主义。
我想,在萧军眼里萧红大概也是这样的存在。
后来他们在一起,他们吃着盐蘸的面包和白开水。
幸福对于萧红而言,是每天清晨去偷闻其他房客门前的面包。
虽然她憎恨这种精神意义上的偷窃,但贫穷让她无法改变这一罪恶的行为。
虽然她还是一如既往的贫穷,可是和萧军在一起她的每一天都是充满希望和阳光。
所以说,爱情是一种动力,哪怕山穷水尽,你仍旧觉得可以逢到柳暗花明。
1933年,萧红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问世,这以后她开始了漫长的文学之路。
骆宾基后来这样形容她的文字:开阔,舒缓,浩荡,带着无尽的忧伤。
与此同时,他们的日子开始好转,不再节衣缩食,饿得发慌,冻得瑟缩。
幸福之所以能够成为幸福就在于它是期盼很久之后的那个梦。
“那边是清溪唱了,这边树叶绿的,姑娘啊,春天到了。”
3.有些时候我会做梦,盼望回过头你在身后。
幸福只是带着缺陷,就像每一束阳光后面都有一道阴影。
他们都像是火焰,不同的是萧红的火焰燃在心里,如果你愿意懂她,她便能把你燃烧。
萧军的火焰是外在的,那种火焰就像是我们遇见的那种像徐志摩温文尔雅的绅士,
又或者是司马相如那样风流倜傥的才子。
他可以燃烧视线范围了所有的人,不为别的,只因为他的光芒太炙热,太耀眼。
所以,我们能够明白阿虚仅凭着一张照片和萧红的描述而爱上他,
或许他真的有太多让人神往的东西。
辗转间,哈尔滨也成为了众矢之的,他们去了上海。
那个有鲁迅的地方。
我想,鲁迅在那个时候应该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所有奋激青年文人学子崇敬的对象。
也正是因为有了鲁迅才了后来的萧红,在萧红从事文学创作的生涯中鲁迅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
这也是后来她在临死前交代把她的骨灰一半放在鲁迅坟前的原因,她要和朱安一样守护着这位时代俊杰。
1935年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发表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她也是在这个时候把自己的笔名改成“萧红”
而她与萧军的爱情也在各种问题中出现裂痕,他第一次看到她时说的那句话。
转眼间也为另一个女人抹眼泪的时候变成温柔的暗示脱口而出。
她为他哀怨和彷徨,想离开却无法离开,他们就像两只刺猬分开的时候会冷,拥抱的时候会刺痛对方。
为了缓解这样的矛盾的心里,她决然去了日本。
可是,想念不会因为离开而变得冷却,还是一如既往的想念他。
她深情款款,包含真切的心情把萧军分享给阿虚听,
她可能不会想到阿虚居然会因为语言里的萧军而回国,从而爱上他,并且怀上孩子,又失去孩子。
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没有去世她会不会那么快回国,那样她也不会遇到端木蕻良。
命运的出其不意除了制造惊喜以外,还让你遇见本该就要遇见的人。
4.你只需在冗长的时光里记得,我曾爱你这件毋庸置疑的事无关岁月凋零。
很多文艺片在刻画人物上往往会采用浓墨重彩的手笔去描写一个人物。
这样的手法让我们即便从未了解这样一个人,也会在顷刻间对他略知一二。
萧红在临终时说“我这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只因为我是个女人。”
其实她这一生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不只是她是个女人,而是她不甘心只活得像个女人。
她一生追求的爱与自由,却恰恰将她困于贫,囚于爱之中。
在那个时代里,她不想依附,却只能依附;在那样的爱情里,她想离开,却无法离开。
萧红对萧军的爱是不容质疑的,这也是她要哭着离开的原因。
他爱她,可是他却不属于她。即便她一个人远赴日本,承受着非常人的孤寂。
依然没能唤回他,依然没能逃离他,她的生命中已丝丝缕缕全是他。
他与房东暧昧,与她好朋友暧昧,还是说“你依然是我生命的不可或缺”。
萧红,只是冷笑,却没能拒绝他的笑。 我想,后来她决定和端木一起走,应该是对他失望了。
她对他的背叛从最开始的沉默,到后来的离开,又回来,再离开。
所以,她跟阿虚说:“我不过是他划过的一根火柴,然后看着去划亮另一根火柴。”
端木是个温柔却懦弱的人,也是唯一给她婚姻的人。
但他远远不能撑起她的灵魂,她依旧害怕,依旧活在失去的恐惧中。
她冷漠的写呼兰河的人忙着生,忙着死,她冷漠的对待着自己的灵魂,
她写故乡的老人,孩子,妇女,寻找纯真的温暖,
或许温暖只存在她记忆中被符号化了的零星的事物上,她想念那些纯真的快乐。
这样的作品让一个幸福的人读是不人道的,让一个不幸的人读也是残忍的,可是人还是会忍不住去读。
骆宾基是陪伴她读过最后时日的人,
在她的墓前骆宾基这样对端木说:“为什么每个走近他的男人都会爱上她?哪怕她贫困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
她是一种强大的真实。她裸露着,不是身体,而是灵魂。
她用她的全力去爱,她的爱让她爱的男人变得强大起来,骄傲起来,随心所欲起来,然后她第一个被伤害。
她的强大让男人下手很重,其实,她是很疼的。
所以,她不停地写作,她一生追求爱与自由,
在这充满暴力、奴役和欺辱的社会中,从异乡到异乡,从异乡到异乡。”
他是懂萧红的人,一个懂得她生命的人。
他知道她的痛楚,冷静地看着她的生命走向结束。
唯一遗憾的是他不再有机会伸手去拥抱自己所爱的女子了。
她和她的灵魂一样,像风。一直在飘。
遇到汪恩甲,遇到萧军,遇到端木,遇到骆宾基,
遇到每个爱上她的男人,都没有停止飘零。
《呼兰河传》写在前面的文字上聚写着:萧红的坟墓寂寞地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
在游泳的季节,年年的浅水湾该不少红男绿女吧,然而躺在那里的萧红是寂寞的。

若你披着山岚远去,我将匍匐成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半。 发表于 2015-2-19 02:53
我很早就有读过她的作品,大概是在小学的时候,她是才女,鲁迅先生很关怀她,应该在香港去世了。非常惋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文章
编辑推荐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光。 18条评论
不语
苏轻葵 9条评论
匆匆而去
心中的日月。 8条评论

最时光陪你度过的第 天。

© 2011-2022 最时光,用所有的时光与你前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