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顾司凉。 于 2012-7-9 18:59 编辑
本帖最后由 赳小 于 2011-9-13 16:23 编辑
[img][/img]
内容提要:
南粤有一座城,它慵懒落后、虚伪贪婪。在这里人心自私冷漠、黑白颠倒。这个无可救药的地方叫做北城。
四位少时伙伴,被禁锢在这座城,相互搀扶走过了年少时光。这个小城奠定了他们的成长背景,无形中影响了个人性格,捂住了他们的眼,锁住了他们的心。固步自封的上一代,蒙昧无知的上上代,连同乖戾懵懂的成长中的这一代,善良与凶狠,扼杀与宽恕,沉沦与自救。这里有他们最爱的人,也有他们最恨的人。每个人都一直期盼着有人能出头打破这个局面,可每个人都从来没有去改变过什么。然而我们始终相信,黑土下面会破出白芽,黑暗尽头会有新生。
编辑推荐:
小说力求还原90年代以来粤南地区中小城市的发展轨迹,以及这个时期普通家庭真实的生活原貌,直面90后的童年生活、家庭状况、成长道路,与平凡人生中暗藏意想不到的命运安排。故事描写童年和青春,然而区别于青春校园轻小说;讲述父辈和代沟,却并不存在复仇和阴谋。这是南粤的记忆,这是已经长大的90后的记忆。当少年们挣扎着长大,远走高飞,回头却发现总有一条隐形的线,牵系在自己的脚步和故乡的根之间。无论哪一代人,都有着和父辈、和家乡说不尽的故事。
将为自己赢来最初荣耀的《北城以北》进行长篇扩写,这可谓对自我的一种挑战,余慧迪的性格中有着这样不服输的一面,这也是她对写作所抱有的一种使命感。她一手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她在向我们宣告自己的成长及蜕变。
走现实主义路线,不刻意夸张不故作高深——
广告语:
十六岁时一篇《北城以北》技惊四座,成为第一届文学之新中,被郭敬明喻为“最具夺冠实力的黑马选手”,这片文章让当时还在上高中的余慧迪迅速成为全国炙手可热的创作新人。然而当年,她正值高三,学业压力下,她饮恨总决赛,止步六强。第二届文学之新大赛,这个不怕挫折的女孩再次站上舞台,与其说是向读者证实自己的实力,不如说是向自我发起巨大的挑战。在评委安波舜眼中,她是个在文字方面极有天赋的选手,落落也评价她“有着最不容置疑的‘实力派’标签,她的文字有深度,有思想,有灵感的火光,有折服人的力量。”
能在如此年轻的岁龄,用透彻的眼光将生活中的世态炎凉展现在锋锐的笔触之下,余慧迪的内心就像住进一位历经沧桑看透世事的智者,用一种貌似波澜不惊的姿态抚慰人心的委屈和苦痛。她的文字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将故事娓娓道来,与读者倾诉衷肠。
然而遗憾的是,在第二届文学之新的比赛中,她再一次因为种种原因止步于总决赛的大门外。但是,正当我们扼腕叹息的时候,她安静地递交上来了一部早已完成的长篇小说,《北城以北》——这是她对自己,最无声也最有力的正名。
读完这本小说,我们想不出用什么华丽的修辞来宣传它,它如此让人动容,如此浩瀚宽广,它完全不像是出自一个少女之手。更难得的是,我们很难想象,在连续两届,长达四年的密集高压赛程之中,她是如何抽空完成了这本小说的,更何况这中间,她还经历了从高三到大学的最艰难的时刻。
如果说除了文学价值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推崇的,那就是余慧迪的这股韧劲。正是这股子韧劲,这种如今越来越少见的精神,令她的小说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折射出令人为之惊叹的光芒。
这本书从构思到成稿也有六年多了,我一边写一边就告诉自己,以后的作品一定会更精致更完美,但再也不会像这样掏心掏肺地去写一个这样的故事了。成长是个永恒的主题,能够让曾经经历过成长,和正在成长中的人们看过之后都留下一点严肃的思考,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余慧迪
这只是个普通人的成长故事,逃避不了无奈和哀思。
这就是我们的真实的生活,就像你正在经历的一样。
最想感谢的人是老板(我觉得怎么称呼都很奇怪的说)。你是我的伯乐。尤其是在最黯淡难捱的时候解救了我。这种意义让我铭刻也让我词穷。(雯靖说大家都在催~可是我在这里卡了半小时了T T)
还要感谢前后带我的编辑小青和雯靖。都是一样的好温柔~好耐心~好细致~好体贴诶
还要感谢神一样的yeile君 我们每次聊到他出人意料的创意和设计的时候 都会陷入...词穷状态- -(有图为证啊有图为证)
还有感谢所有曾经等待和陪伴过我的所有人。无法一一列举,可是懂得。
我们耐心地长成现在的自己。回头去看,什么也不说。
我们只安静生活。
而我要感激你们这四年的等待和陪伴。这就是我最后想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