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你置于世界中心
本来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作《我妈妈的一生》。完全来自一则我在书上看到的黑色幽默。说的是有一个旅行者来到山村,看到一个老者问:“你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吗?”
老人回答:“还没有。”
所以觉得太自以为是,便改了。
——この体、朽ちても
——即使躯体消亡
——きっと走りとおす
——也一定继续奔跑
那一次跟妈妈一起去吃烧烤。傍晚的时候。
我们叫了很多东西,但是我觉得应该买杯水,问妈妈要不要喝牛奶,牛奶可以解辣,然后我就去对面的一家奶茶店买。因为牛奶要冲泡,所以等的时间比较久,等我回去的时候发现妈妈不见了,烧烤老板跟我说:“你妈妈去找你去啦!”
什么?找我?“我不是就在对面吗?”
“是啊是啊,我都说了你那么大个人了还怕什么呢,真是把你当小孩子。”这个时候老板大声嚷起来,我便朝后面看。“这里呀这里呀,已经回来了!”
妈妈匆匆跑过来的时候我心中一股无名之火燃起来。“我不是就在对面嘛!”
“我等久了我以为你去别的地方买了。我怕你出事儿了。”妈妈说。
我看她一脸平静所以急嚷起来:“能有什么事!我都那么大个人了马路总会走吧?!神经病。”
是的,那个时候我在一堆牢骚后面加了一句非常伤人的话。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的不对。我开始静下来,梳理情绪,察觉到自己之所以如此愤怒不就是也是因为担心妈妈吗?曾经就发生过,我去学校教师饭堂吃饭,下雨了,我妈妈穿着一双鞋底几乎没有纹路的拖鞋来接我,结果没接成我,自己就因为地板砖滑崴到了脚。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我怕你又拿手机又拿奶茶过马路没看到汽车。”而我也正以为害怕妈妈听手机没看到路所以才没她打电话找她的。
我们重新在店里坐下来的时候,我说:“对不起。”
“什么?”妈妈边喝牛奶边问。
“我刚刚骂了你。”我低着头说,“我也是担心你去找我,没找到我你自己又出事了。”
“……啊?你骂我什么,我没听到啊。”我不知道妈妈是真没听到还是假没听见。
“其实……就算我死了又能怎么样呢。”我开始胡说八道起来。
静了半秒。妈妈抬起头来:“那我,马上也会去死。”突然认真起来的时候我哈哈大笑,还嗔怪:“说什么呢!”然后就开始吃端上来的烧烤了。
说着说着,就讲到一些沉重的话题了。
看过一部叫《我杀死了我妈妈》的电影。19岁男主角自编自导自演的剧本非常感人,拍摄手法运用以及电影细节的轻重缓急都十分到位,什么画面感很强这些都不说了。最主要是,永远记得剧中男主角的妈妈要把他送去寄宿学校,他认为是母亲随便将他扔进一间不知道什么鬼地方的学习,这会让他发疯还不如让他去死,便在学校门口问:“如果我今天去死了怎么办?”
他母亲没有立即回答他。昏黄的路灯打在他妈妈日渐衰老的面容上。在他离开时她妈妈看着他的背影缓缓地说:“那我明天也会死。”眼神里充满悲凉。
所以——我完全肯定这句台词的真实性也完全理解这位母亲对待令自己头疼的儿子的复杂心情。我也能理解男孩儿的任性。因为我寒假的时候也曾被妈妈送去一个不知道什么学校的地方学习,需要用的东西爸爸都没有让我准备。
非常懊恼。第二天就要出发他们却什么都不让我管,他们也什么都不做。当时就发飙了,一直睡到第二天下午。更可笑的是,他们没有道歉还一直责怪我的不是。
“说白了就是嫌我在家挤了他们。”我翻了一个白眼。
这样的心情,就如同,我们知道自己最爱的还是自己的妈妈,但是有时还是会不听话,甚至会记恨母亲,只是这种“记恨”或是“厌恶”不过一闪而过,当有人对你母亲做出任何不利的行为,你还是会奋不顾身的去营救,就算是让你杀死那个人也在所不惜吧。
有点极端了。嗯,现在我什么都不说,我将故事告诉你当其他的思索是你的事——也许这继承了我教书母亲的性格。
——あの世界の果ての 虹にとどくまでは
——直到那个世界的尽头到达彩虹为止
从小妈妈就教导我说,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现在太多小孩在很多时候是自己没记住自己应该做什么,却说对方没告诉你要做什么。不是找借口就是真的不想做。忘记归忘记,没有人会追究和指责,谁没有个疏忽之类的。学会推卸责任前要学会信任别人。而记住这些责任的人往往非常累,太累了,以至于会迷茫活下来是不是就是天生给人做牛做马的。
即使从不相信“大彻大悟”、“醍醐灌顶”。我的借口永远都是“懒惰”的伊始。所以我不愿意让自己懒惰下去,不给自己任何发表意见的机会,以至于不停的宽容别人,体谅别人,什么事情都是自己承担。
太辛苦了。不被人理解却被人指责自己工作未做好的时候更哭笑不得。
但我妈妈却不以为然:“做到心中无愧不就好了。”
怎样做到问心无愧,她没有教会我,也没有办法教我。我还是苛刻对待自己的品行,以至于还是很累。因为你会发现身边的人不学无术,自私自利而你在付出别人冷嘲热讽,吃力不讨好的事,我想大家都做过吧。
“哼,再也不做了!跟你们一样好吃懒做吧,白眼狼。”
——喂,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想法?
接着,世界又毁掉一颗善良的心。
有点跑题了。嗯,回来正题。
我曾看过池莉的一本书,讲述她女儿从小到大直至考上了牛津大学。我羡慕佩服,我说,我也要做一个像池莉一样的父母。
“你为什么想着做池莉一样的父母,而不是做池莉考上牛津的女儿。”
我啊,一直搞不懂追星的人。我不能理解,也只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为了只了解他舞台上的快乐模样而甘愿为此付出生命。
比如迈克杰克逊,他在台上开朗洒脱而在台下害羞胆怯。明星台前台后是“两面”的,这种两面是指他们在工作上的职业操守以及在生活中的本来面貌,并非善恶之分。
所以,你作为每天仅能通过媒体了解到他的人,为什么那么确信自己爱上的就是那个你认为可信的人?
搞不懂。所以我从小无意去追随任何人。我将大量时间留给写作、叙述,它们,就是我企及的偶像。
——この祈りとどけよ 深い辙越えて
——让这份祈祷到达吧 越过深深的车辙
写作就如醒着做梦,有时又像在水池中倒入的水墨,无法操控也无法预知其中的神奇。
但我妈妈说,这只是作者的能力不够。因为你没有办法掌控自己的思想以及行为。
之后我在某本杂志上看到他们公司最新签约的作者也写了跟我一样的话,我在惊诧之余也突然明白,文艺的那种下心情妈妈是不会理解的,却又是妈妈更成熟稳重的见解:一个作者应该知道自己要叙述什么。
我看应龙台的《目送》,读池莉《来吧,孩子》。我觉得,自己已经能明白,明白一个为人母的心情了。但其实,仅仅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我妈妈一直对我的写作道路不太支持,担心影响学习。再小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甚至担心我误入歧途,犹如尼采一样沉迷于自己铸就的空中楼阁不能自拔。
后来,我跟我妈妈说明了我对于写作的看法,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而父亲一直是反对着的。这便是母亲与父亲的区别。
我看过妈妈小时候的照片。一寸黑白照。短发却扎着小辫儿。她咧着嘴笑,露出大大的牙齿。看起来开朗。小眼睛,塌鼻子。但是整个人看起来勤劳踏实。我从小就觉得我妈妈是世界上最美的,章子怡都没有我妈妈漂亮。
之后又看了她读师范时候的照片,大大的脸蛋,白白净净的。鼻子上架着一副圆眼镜。背景是他们学校假山后面的林子。之后妈妈就开始瘦了。我看她爬长城时候的照片,没有笑,好像在生气。我问妈妈:“你为什么愁眉苦脸的?”妈妈在一旁对我有范儿地一回头:“为什么偏要笑。”噢,妈妈在装酷。
三张照片的时节都是在夏天拍的。
如同彼时碧绿的夏天,蝉声四起。
这次暑假下午去姥姥家。看到两个男孩子在门前的河沟里捉螃蟹。一个负责捉,一个负责安放。
“啊呀又跑了,在那里在那里!”其中一个年龄小些的叫起来。
“你这个傻子!你再不看牢点我就不给你了!”另一个虽然嘴上不饶人,但是依旧从浑浊的水里捞出小螃蟹。
见景伤情。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巷子里都是孩童。哥哥们都会下到水沟里捉虾子,姐姐们在一旁指挥,而弟弟妹妹就会在一旁欢呼雀跃喊加油。
现在,物是人非。巷子里,也就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
巷子里寂寞的让人落泪。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对,当年的孩儿如今都是工作了,要么大学了。而稍大的都已经离开了这里,他们不会回来了,自然也不会在此生儿育女,巷子里也就没有那么多孩子嬉戏打闹。四周建起了墙,老人们也不会叫嚷聊天。
我没忘。小时候,夏天,姥姥会拿一把竹扇子有时会拖一张椅子,去龙王庙前的一块空地上与街坊邻居拉拉家常,那里有一棵百年的苍天大树,绿荫下老人们快意,孩子们开心得围着大人们转。
妈妈曾经说,很后悔在我小的时候没有把我带在身边,耽误了我几年。而我却笑了,我非常感谢母亲让我的童年如此充实美好的度过。比起那群连跳房子都不知道是什么的孩子,我是富有的;比起那些只有电脑游戏陪伴的独生子,我是幸福的;比起那些童年没有歌谣只唱“爱情买卖”的同学,我是充实的。
所以,我不会放弃写作,就如同我不能离开你,妈妈。
——この世界の果ての 誓い守りとおす
——跨越这个世界的尽头 起誓守护着那个人
|